找到相关内容221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月溪佛成道纪略

      一九六五年(乙已岁)阴历三月二十三日,端坐入涅槃,住世八十七载,清静庄严,一切如生。   佛在涅槃前,即嘱咐其胞侄及众弟子等,涅槃后,可造一木龛,将法身安坐其中,埋葬万佛寺后面山上,八个月...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15481889184.html
  •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

     无有神通 何能熟他 精进修三昧   所积资财 死时定舍 为财莫积恶   受用如贷 终无实义 立行殊胜施   端严今生 利乐后世 恒守清静戒   浊世多恚 慎勿生嗔 当披忍辱铠   懈怠力故 尚滞凡庸 当燃精进火   散乱道中 耗尽此生 当即修禅定   邪见障故 未见本性 谛察清静义   诸友生死 淖中无有 乐处登彼岸   如法励修 上师教授 枯竭众苦流   非是虚谈 至诚所言...

    阿底峡尊者

    解脱|阿底峡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9/12125228966.html
  • 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65253522.html
  • 《法普提心经论》----弘一法师

    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   愿我与诸佛所受正法已,即能随转清静法轮,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发菩提心。   愿我能令一切众生法普提心已,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愿我能开解诸众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   愿我与诸佛所受正法已,即能随转清静法轮,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我法者...

    弘一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1553883.html
  • 清幽湖石禅寺

    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舒畅,远离尘嚣;人间的烦恼,忧愁,焦虑,压力全部被山风溶解了。湖石禅寺主要的特点还是清幽,静谧,恬静。以前周围有人家居住,现在都搬到山下了,所以显得就更加清静幽雅。如果夏天有闲情逸致来此居住,让你领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只有在古诗中才找到的意境。如果你在山中行走,看到是“绿竹入幽径”,碰到是“青萝拂行衣”。人与自然完全粘在一起了。在山上还是清静悠然的仙界,到了山下...

    施世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05355952.html
  • 佛教的象征

    法界的清静。又莲花妙香广布,令见闻者喜悦。故佛、菩萨大多以莲花为座。如西方极乐世界之主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都坐于宝莲花上;佛教密宗中,常以莲花比喻人的肉团心,表示众生本来具有之心莲。经常观赏莲花可使人清静光明,故莲花历来受到佛教徒的珍视。  光相 人们常常在佛、菩萨造像上看到的一轮轮圆环形的美丽光环,这就是光相,它象征着佛、菩萨的智慧之光,据说这种神秘的光明可以普照一切而无所障碍。光相一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20455989.html
  • 梅庵初谒六祖

    寻踪谒拜之心愿。尽管余亦知,自性本自清静,心见真如本性自可成佛。然,未能亲自谒拜心总还是有所挂碍。  余之前曾二到肇庆,但皆因公事匆忙而未曾游玩。今次再访肇庆虽亦公差但还有闲暇,于是便慕名到梅庵拜谒六祖...通流,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静净,便见自性。可见时人亦如余之愚迷也。  2006年2月4日晚于天心斋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3261041.html
  • 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

    “阿兰若”,义为空间处,就是在村外空隙的地方,或独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房以为居住,清静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之下,也可以叫作阿兰若处。阿兰若,简称为“兰若”。佛陀时代的比丘除了三衣钵具...了。至唐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寺院的清规(维持寺院清静的规约),设置十务,分司各事。但是百丈所定的清规久已失传,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当时佛教各宗已先后成立,为住持者,身居一寺之主,各以其所秉承的宗派义理,传授...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0564411.html
  • 紫竹林普门广大

    有的法师还能修习止观,每天静坐几个小时,持过午不食戒等。都能利用空余时问,在不妨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好奸修持,做到修持、工作两不误。我们坚持黑白半月半月诵戒,提高僧众素质。  为了使道场庄严,清静幽雅...保持整洁。长年如一日,使来朝山进香的香游客感觉到既清爽又卫生,使人觉得整个环境清静幽雅,赏心悦目,心情舒畅。为了确保寺院的安全,按照消防主管部门的要求,重新更换配置了消防器材,秉著「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净慧、陈世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11465043.html
  • 茶与茶文化

    涤荡性灵,保持心境中的一点清纯之气,在日常生活中,始能出无穷的清新。   茶贵在品,能在品中求得一份清静,抒发一凡情怀,愉悦心情,从而让自己在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好好放松一下。从而得到一种很好的享受,...把茶的天然特征、特性,升华成一种精神象征,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这在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过程中,孕育成茶文化的源泉,形成了斑驳的茶文化大观。  劈如:人们从茶汤清沏,升华为“清廉”、“清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4171520.html